《菩薩行三十七頌》淺釋(三) 

     582560_304411346295626_191349070935188_691182_1904903638_n.jpg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美桑波大師造頌 
              香格瓊哇尊者第四世多扎信雄仁波切淺釋

 

D3.學菩提心學處:(E1.修學菩薩六波羅密;E2.修學經中所說四法;

E3.修學斷除一切煩惱;E4.修學正知正念利他; 
E5.修學善根迴向菩提。 ) 
E1.修學菩薩六波羅密:(F1.修學布施度;F2.修學持戒度;F3.修學忍辱度;

F4.修學精進度;F5.修學禪定度;F6.修學智慧度。 ) 
F1.修學布施度: 
欲證菩提身尚捨,何況一切身外物, 
不望回報與異熟,勤行布施菩薩行。 (二十五) 


修行者如果想要獲得最究竟的解脫菩提果,則為了求法或利益眾生連自己的身體、頭目、手足等等,都應捨棄而供養、布施,何況是其他一切身外之財產、妻兒子女等等,更是應該上供下施,所以必須學習布施度,勤行上供諸佛菩薩,下施六道眾生。 
在布施時,極重要的是施心清淨,不能有希求之念,不期望今世的回報,也不企求後世的果報,最殊勝如理如法的是以三輪體空而行布施,這是佛子菩薩修學布施度所應當實踐的。

F2.修學持戒度: 
無戒自利尚不成,欲行利他成笑柄, 
故於三有不希求,護持淨戒菩薩行。 (二十六) 


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礎,如果佛弟子不能清淨持守戒律,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業都不可能成辦,這樣對自己都無法利益或解脫,卻想作利他之事,談何容易? 只能成為大笑話。 因此,首先要斷除世法的繫縛,不再對三有輪迴世間的一切生起任何貪染希求,自己盡一切能力來離惡積善,饒益有情,以如此之心守護三聚淨戒,這是佛子菩薩修學持戒度所應當實踐的。

F3.修學忍辱度: 
欲享福德諸佛子,應觀怨家如寶藏, 
於諸眾生捨怨心,修持安忍菩薩行。 (二十七) 


忍辱是最高的苦行,能成就無上之涅槃,所以對於志求福德的佛子們,應當把所有損害、誹謗、障礙自己的怨家,將其看成學習忍辱的對象,視同獲得如意寶藏一樣,非常歡喜。 如《修心八頌》所云:「秉性邪惡眾有情,恆為猛烈罪苦迫,見時如遇大寶藏,願恆惜此難得寶。」因為沒有比瞋恚更嚴重的罪業,沒有比忍辱更難能可貴的,故對一切眾生決不能生起任何的瞋怨心,應精進努力修持安忍,這就是大乘佛子菩薩所必須的行持。

如果對傷害自己的人起瞋恨,那什麼時候來修忍辱呢? 因此,有人無緣無故加害自己時,應觀此為前世或往昔惡因緣所生,看成是自己修忍辱度的善緣,不應對其有絲毫的怨恨心,則很多的罪障都能自自然然消盡,並且逐漸增長積聚功德資糧。 
 

F4.修學精進度: 
唯求自利二乘人,見勤猶如救頭燃, 
為利眾生功德源,發起精進菩薩行。 (二十八) 


那些只求自我解脫的聲聞、緣覺小乘行者,為了自利日夜勤奮精進修行,猶如頭上著了火急切地去滅火搶救一樣。 小乘自利尚且須下如此大的功夫努力,何況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安樂而發菩提心,行種種廣大殊勝的菩薩行,這就更要刻不容緩地精勤努力了。 一切功德的根源是精進,為成辦正等覺佛的不退覺位而發起精進,這就是佛子菩薩所應當實踐的。

F5.修學禪定度: 
具寂止勝觀雙運,通達盡除諸煩惱, 
超越四處無色界,修習禪定菩薩行。 (二十九) 


如果修行者通達止觀雙運的禪定,心善繫所緣,安住於一境,依此寂止而勝觀證悟空性(法性),則能滅盡一切煩惱障,遠離無色界的四空定,即遠離四處無色心(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)。 為瞭如理體證這個境界,必須修習具足寂止勝觀雙運的禪定,這就是佛子菩薩修學禪定度所應當實踐的。

F6.修學智慧度: 
無慧善導布施等,正等覺佛不能成, 
故具方便離三輪,修行智慧菩薩行。 (三十) 


如果沒有證悟空性的智慧度來引導攝持,而僅僅修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等前五度,則不能圓滿證得究竟的佛位,因為佛果是方便與智慧兩者結合在一起而成就的,方便指的是大悲菩提心,智慧指的是遠離對作者、受者、所作者這三輪的執著(如布施時,執著有能施者、受施者和所施物,認為這三者都是真實存在的)。 三輪體空無分別的空性智慧,是成佛不可缺少的主因。 
一切廣大菩薩行都包含在六度當中,如果撮其要點,則完全可收攝於與大悲不分離的空性中。 因此,修持具足大悲方便的空性智慧,這就是佛子菩薩修學智慧度所應當實踐的。 

 

E2.修學經中所說四法:(F1.觀己過而捨棄;F2.不說菩薩過失;

F3.捨離貪著施主;F4.斷絕粗語過失。 ) 
 

F1.觀己過而捨棄: 
若不細察己過失,道貌岸然行非法, 
故當相續恆觀察,斷除己過菩薩行。 (三十一) 


如果一個學佛的行者,不能經常細心觀察自己的錯誤及過失,很可能外表看來是個很好的行者,但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,而是以非行者佯裝行者的形象,做出一些不如法的事情,還以為自己做得很好,結果是犯下種種的罪過。 所以,佛子菩薩應依佛陀的教誨行持,經常反躬自省,多觀察自己迷惑之處,檢察自己身、口、意三門的過失而斷除捨棄,這是非常重要的日常修行。

F2.不說菩薩過失: 
因惑說他佛子過,令自違犯損功德, 
故於大乘諸行者,不道人過菩薩行。 (三十二)

 
如果自己因煩惱障或所知障而一時的迷惑,生起了嫉妒等種種煩惱,批評其他已發大乘菩提心的人,並且談論他的過失,則會使自己違犯造罪,減損自己的功德。 所以,對已入大乘道的一切行者,即使是極細微的過失,也不應去觀察、議論,應想到唯有自己乃是凡夫,其他眾生都是佛菩薩的化現,這就是佛子菩薩所應有的實修。 
不能談論任何人的過失,因為當說他人過失之時,他人不會因此受到傷害,但自己內心的憤怒會令菩提心退失,自己無始以來的善根會有很大的損失,同時也犯了菩薩戒,除自己吃虧之外,實在沒有任何的利益,所以對別人的過失是不需要去批評的。 特別是大乘菩薩們所做的行為,一般凡夫是不容易了解的,況且從外表比量來看,也不知道誰是菩薩,因此自己不要以惡口去批評任何人。 
是非就是眾生不能解脫的根由之一,真正的修行人不沾染是非,沾染是非就是種不淨壞業。 他非即我非,不要捲入是非,對批評不計較,對讚嘆不執著,行持修行人正知正見的常態,注意自我的修行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F3.捨離貪著施主: 
貪圖利敬互爭執,聞思修業將退轉, 
故於親友施主家,捨棄貪欲菩薩行。 (三十三) 


由於貪著的緣故,大乘行者彼此為了獲得他人的利養恭敬,互相之間爭執不休,往往因此而生起貪心和瞋心,把自己的聞、思、修等道業逐漸退轉了。

有貪欲之心,是求法最大的障礙,利養恭敬會產生貪欲,毀滅自己的正念,引起慳吝,甚至令親友背離等等,所以佛子菩薩應當少欲知足,不染世俗,捨離對自己親戚朋友或施主家的貪著。 
 

F4.斷絕粗語過失: 
粗言惡語惱人心,复傷佛子諸行儀, 
故於他人所不悅,斷絕惡言菩薩行。 (三十四) 


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語言,對他人說了粗言惡語,特別是在自己憤怒之時,故意惡口相向,令對方氣惱,這樣不僅傷害了他人的心,同時又有失於菩薩律儀。 
凡對任何眾生以三毒引起之不悅耳的話,皆為粗語。 粗語是一切引生仇恨的因,說粗語的過失非常大,所以佛子菩薩在任何時刻對於會傷他人的心,為他人所不悅耳的種種惡言惡語,都要斷絕捨棄,以令他人歡喜。 

 

E3.修學斷除一切煩惱: 
煩惱串習則難治,警醒常憶對治法, 
貪等煩惱初生時,立即摧壞菩薩行。 (三十五)

 
當貪、瞋、癡等煩惱出現的時候,如果不立刻斷除,讓它逐漸茁壯,慢慢串習,到後來成為慣性煩惱將極為嚴重,極難對治。 因此,佛子菩薩日夜都應保持警覺醒悟,一剎那也不能離開正念正知的對治方法。 
正念是經常憶念善法,不忘失取善捨惡,使自己的思想、行為正確;正知是隨時觀察自己身、語、意三門的所作所為,內心了然。 若未具正念正知,則不可能知道煩惱的過失,故在貪等煩惱剛開始萌生之時,要當下立即提起正念正知的寶劍斬斷它,久而久之,自然能剷除煩惱的根。

E4.修學正念正知利他: 
隨於何處行何事,應觀自心何相狀, 
恆繫正念與正知,成辦利他菩薩行。 (三十六) 


將前面所述說的作個歸納,則無論在什麼環境做什麼事情,都應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狀態:是否如法? 是善或不善? 是不是對眾生有利? 是有漏的發心,還是無漏的發心? 
阿底峽尊者云:「最殊勝的訣竅是觀察自心;最殊勝的法友是正知正念;最殊勝的發心是菩提心。此為三殊勝。」 
作為一個佛弟子時常觀察自心,究竟了知心的動向,而作正確的取捨,此極為重要。 因此,恆時以正念正知不放逸來守護自己的心,以殊勝菩提心而成辦利益眾生的事業,這就是佛子菩薩修學自利利他所應當實踐的根本要點。 

 

E5.修學善根迴向菩提: 
勤修諸行所生善,為除無邊眾生苦, 
悉以三輪清淨慧,迴向菩提菩薩行。 (三十七) 


依照以上所宣說的——大乘菩薩理應遵循實踐的行為,精進地修學所生的一切善法,包括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的善根,普皆迴向法界有情,願無始以來所有的眾生能夠遠離一切痛苦,到達究竟的佛陀覺位。 
如何迴向呢? 悉皆三輪體空而迴向。 也就是說,了知能迴向的人、所 迴向的善根以及迴向的方式,乃是心的名言假立而已,三者自性上非真實存在,以證得三輪清淨的智慧來攝受,將所有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能證得無上菩提。 能如此善根迴向菩提,則乃至成就佛果間,此善根永不窮盡,而且不斷增長,這就是大乘佛子菩薩令一切善根增長的善巧方便。

A3.結義:(B1.為何人而著作;B2.顯明此論無誤;B3.謙虛並祈諒解; 
B4.善根迴向菩提;B5.具四圓滿作結。 ) 

 

B1.為何人而著作: 
我依經續諸論典,及眾聖賢所說義, 
為利修學佛子道,撰菩薩行卅七頌。 


為了利益想修學菩薩道的後學們,作者圖美桑波大師依佛陀所宣說的顯密經典,以及闡釋的論典,還有一切聖賢者所說的精義,以及自己上師的種種教授,將修持大乘菩薩所應遵循的行為歸納精簡為三十七個偈頌,撰寫成這部論典。

B2.顯明此論無誤: 
才疏學淺文不精,碩學閱之難生喜, 
然依經教聖者故,菩薩行頌應無誤。 


作者言自己見識不廣,學問不深,文筆又不精,這部論典所寫的,雖沒有博學經教之智者們所喜愛的韻辭,然而它是依經典教言及聖者教授之實義造出的,故此三十七偈頌中所有大乘菩薩實修的法門,應當是不會有任何的錯誤。 
B3.謙虛並祈諒解: 
然菩薩行廣似海,智淺如我難盡測, 
違理不當諸過失,祈諸聖賢慈寬恕。 


作者謙虛地說,雖自己認為以上所造的菩薩行頌沒有錯誤,然而大乘菩薩所應有的行持,無量無邊廣大如海,像自己這樣智慧淺薄的人,實在難以臆測,故而若此頌文中有違背經典義理、誤釋、缺漏和與之無關的不如法處,至心祈求諸佛菩薩、諸聖賢者慈悲寬恕。

B4.善根迴向菩提: 
吾以此善願眾生,皆發真俗菩提心, 
不住輪涅得自在,咸成怙主觀世音。 


作者以此偈頌作總迴向:願以宣說佛子菩薩學處所生的一切善根功德,迴向三界六道有情速生勝義、世俗二諦菩提心,以現證空性妙智慧而不住三界輪迴邊,以發心利他大悲心而不住寂滅涅槃邊,悲智雙運證得大自在,一切有情成就悉皆等位三界怙主聖觀世音菩薩。 
B5.具四圓滿作結: 
出家人圖美桑波,宣說經典諸教理, 
為利己及有情故,造此於銀水寶窟。 


《菩薩行三十七頌》具備以下四種圓滿而結束: 
一. 何人所作:僧人圖美桑波大師。 
二. 所作意義:宣說顯密經典中修持菩薩行之教理。 
三. 為何而作:為了利益自己及一切有情。 
四. 作於何處:在「銀水寶窟」造此論典。

 

#H.H.第三世多杰羌佛 #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 #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 #第三世多杰羌佛正法 #第三世多杰羌佛 #多杰羌佛第三世 #佛教正法中心 #佛教 #第三世多杰羌佛佛法 #第三世多杰羌佛獲得世界和平獎 #第三世多杰羌佛不收供養 #第三世多杰羌佛返老回春 #第三世多杰羌佛藝術 #第三世多杰羌佛妙諳五明 #第三世多杰羌佛文化藝術館 #第三世多杰羌佛日 #世界法音出版社

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 http://www.hhdcb3office.org/
H.H. Dorje Chang Buddha III Cultural and Art Museum http://www.hhdcb3cam.org/htmlpages/
古佛降世 第三世多杰羌佛 http://tbdcbts.blogspot.com/
第三世多杰羌佛南台雨露 http://stdpamail.blogspot.com/
慈悲的佛陀第三世多杰羌佛 http://enlightenyourpath.blogspot.com/
世界法音出版社 http://www.worlddharmavoice.com/
德吉白珍佛學會 http://dgbjcenter.blogspot.tw/
arrow
arrow

    德吉白珍佛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